学佛是为了成佛
学佛先学言行一致,这是最起码的,否则整天满嘴跑火车,那是学佛吗?学佛的人要夹起尾巴做人,成天在群里口若悬河、招摇撞骗、惹事生非有用吗?想想那些祖师大德高僧们在山洞一呆几年,甚至十几年跟谁说话呢?学佛人要耐得住孤独、守得住寂寞,不要打着弘法利生的旗号自以为是,那是心外求法,非真正意义上的学佛。如今很多人口口声声称自己为佛弟子,其实这种人大多都是阳奉阴违,口是心非。我没资格说我是佛弟子,为何?佛弟子乃是释迦如来的入室弟子,何为入室弟子?那是进了门的,了悟了自性本来的,了脱生死的弟子,如此方称为佛弟子。

修行是要像上战场那样真刀真枪干的,而不是用讲的,也不是用念的。修行是真枪实弹的,不是教练弹,看着喷的火花四溅,其实却没有子弹射出。修行是对自己生死一点都不能马虎,要用真功夫的。真如自性能转烦恼为菩提;假装用功,烦恼会包裹真如,犹如泥沙锈蚀黄金一般,使得真如自性不能做主,认贼作父。今天你骗得了众生,临命终时能够骗谁呢?修行是对自己负责,不是修给别人看的。我们要面对自己,内心自知是真功夫。

不需要和别人比较,更不要说我比你高、比你大、比你行之类的话。如果用比较的方式,那只能是二元分别心在作怪,就永远不能进入佛性。要真正认识自己有几斤几两,量力而行,不要盲目自大,好高骛远的不切实际。修行不是成为佛学家,口若悬河的滔滔不绝,内心却充满了贪嗔痴三毒。修行是要做一个真正的佛法践行者,不需要任何的表面功夫作掩饰。修行要落实到行动中,渐渐变成内心无住、无碍、无有颠倒的解脱之人。
止语是一种修行,好辩是一种执着。我们因为太多的争辩,而失去了内心的平静。争不过别人,只会徒增烦恼,即便争赢了又将如何呢?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听一听对方内心的声音,他难道真正认可你的观点吗?我们很多人热衷于争论是非长短,那是因为我们的二元知见所导致的结果。其实,这些知见都来自于“我执”!我们大多数人几乎都是以自我为中心,以自我为标准。然而,真正的实相真理,不是争辩而得,而是默然观照自己的内心,才会本来现前。故有:佛陀拈花,迦叶微笑的典故。言语道断,是非不执,以心印心,当下即能相契。

一切语言本是戏论,执相而求,南辕北辙;背道而驰,谬以千里。所以说:“无诤三昧,最为第一”。是非以不辩为解脱。学会无诤,才能安住内心的平静;懂得沉默,才能体悟空性的智慧。所谓的止语,并非只是语言的止息,而是内心的无念无住,回归更深的空寂与自由。在沉默与独处中,去体会真实的修持。不争不辩,无语无言;是非对错,过眼云烟。但凡有言论之说,都无究竟实义。止语是一种修行,无言是一种境界。望大家好自为之,好生善待自己的这颗心,莫使它住于红尘,流连忘返而找不到回家的路。
如今我们常常被“不甘心”三个字折磨得焦头烂额、手足无措。对自己现有的工作状态不甘心,对自己的感情生活不甘心。“不甘心”让自己更加的显得焦虑不安、忧心忡忡,总觉得这世界对自己不公平。为什么别人过得那么安逸,而自己却在为生活奔波忙碌。说实在的,不甘心是一种攀缘的心态,不满足于现状。过去心、现在心、未来心,三心不可得,我们很难活在当下。作为一个修行人,我们不坦然面对现实,又如何能够改变自己的心呢?
真正会修行的,观花草树木,风餐露宿就能成道;不会修行的,盖了很大的道场,坐在大殿整天诵经念佛的用功,仍然没有道。因为道在于心,不在道场,奢华的道场不一定能够改变内心的清净。行住坐卧不离清净,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修行。道不用修,但莫染着。染即染污,如一泓清泉流入泥塘,有泥水的混合就浑浊不堪,虽浅却不知到底有多深。着即执着,对世间的一切不愿放弃,守住不放,生怕失去。
我们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幻化而成,缘尽自是空空如也,何苦为难自己呢?守本真心如一是修行第一要法,解脱、束缚同是一颗心,跟其他都没有关系。如果追名逐利,放不下情爱,内心才有是非,刹那间就会失去清净,就会偏离于道。心体离念,当下就是自己的本性。能够活在当下才有永恒。修行若用逃命的心态去用功,随时随地觉得有无常鬼的追逐,这样大家就容易往生净土。

我们未死之时当须念死,一旦无常来临方无恐惧之感。念死决不是消极悲观,而是让我们认识观照无常,珍惜难得的人生。积极开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,才不会虚度此生。我们能够真正明白有生就有死,且死无定期,如此我们才要精进修行,积极走向解脱直至成佛。当内心有了智慧光明,到肉身将要死亡的时候,才能坦然面对无所畏惧,才能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。
胡言乱语,还望见谅!
南无阿弥陀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