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绍兴水乡徘徊时,路上碰到一间美术用品店,我买了一堆马克笔。
到了谢公桥,发现桥下水巷景致很有味道。好,就在这儿画吧。
小河两岸人家各有不同,一面有小路,廊檐,那么这一岸就全是各家的“前门”。另一面无小路和廊檐,那岸就算各家“后门”。只是有些人家的后厨房另开一门,有石阶通向河边,便于洗菜淘米。
我坐在廊下画,马克笔是水彩色,试图用来表现水乡意境。
眼前有位妇女在洗衣,用木棒敲打,亦画在里面。后来我在火车上恰遇一位绍兴人,他看了我的画说:绍兴人没有这样用木棒敲打洗衣服的,这人肯定不是绍兴人,也许是乡下来的保姆,言语中透出鄙夷。
画完洗衣后来到一段专门乘船的河道,实地体验一下鲁迅笔下的“乌蓬船”。一说到乌蓬船,我便不由想起鲁迅描写的那段文字——
“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,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;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,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,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……“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,几个到后舱去生火,年幼的和我都剥豆。不久豆熟了,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,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。吃完豆,又开船,一面洗器具,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,什么痕迹也没有了。”
“豆熟了,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。”多么浪漫悠闲,那豆又多么清香诱人,想想就醉了。
为了体验我们也坐进这样的船里,车夫又拿出一顶闰土式的毡帽给我们戴上,说这样更能接近鲁迅笔下的生活。
我这才知道,绍兴船夫的划船方式很特别,一支大桨,一支小桨,都在右侧,用手划小桨,用脚蹬大桨,那脚似乎比手还灵活!还能左右脚轮换,另一只手更能腾出来抽抽烟,打打伞。而这个情节鲁迅却没有描述过,也许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特别。
小船顺着河道慢悠悠地无声前行,两岸的黑瓦白墙、石阶木栅、酒旗竹帘、盆花绿树,依次缓缓后退,偶有大嫂出来淘米洗衣。只是缺了“两岸豆麦的清香”,如果此刻船里有一钵“撮着吃”的豆,“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”了。
进到故里街,已经饿了,看看咸亨酒店,只卖酒,不卖饭,虽有名气但填不了肚皮。再往前走,就在鲁迅故居的对面,有一家小吃店,看看牌上名目:茴香豆、萝卜饼、臭豆腐、甜酒酿……
不管那么多,各样来两份!吃的就是那种怀旧情调。
茴香豆味道很淡,略带甜咸,和几乎难以察觉的茴香味,适合于南方人的精细口感。
说是臭豆腐,其实并无臭味,像是鲁迅文中的那种“油豆腐”,辣酱自己舀,“S城人是不懂吃辣的”。
萝卜饼味道也不错,每人两个。
还有一碗软乎乎、颤巍巍、透明的东西,忘了叫什么,像凉粉,吃起来却是甜的。
吃罢,再以鲁迅故里的大门为背景,坐在小吃桌前拍张留念,这才尽了兴。逗引得其它食客纷纷学样拍照。(部分图片来自网络)
文/闲云若海.
正见学佛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