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公案:积宝成山的国王 布施后大获法益

编者按:六度为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假使持戒而不布施则不能摄化有情;布施而不持戒则难以进修定慧;忍辱而不精进则道业难成;精进而不忍辱则魔障难消;禅定而无智慧则固执不通;智慧而无禅定则凡情易动。因此我们要大发菩提心,学菩萨行愿,广修六度万行,直至圆成佛果。

布施度悭贪仅是六度之一,下面的佛经故事记载了国王进行财布施,而佛陀为之行法布施的公案。

《法句譬喻经·卷三》曾记载了一段殊胜事迹:

佛陀时代,有位婆罗门国王名叫多味写,平日信奉九十六种外道。

一天,国王忽萌善心,欲行大布施,于是依照婆罗门教的规定,将其积聚如山的奇珍异宝,布施给需要帮助的人;若有人来求助,便请他自取一撮珍宝而去。

奇怪的是,国王如此布施了数日,珍宝一点儿都没有减少。

佛陀知道国王宿世积福,度化因缘成熟,于是变化成外道修行者前往该国。

国王得知有行者远来,便出来接见,寒喧作礼后,国王问:“你来此地,有何请求吗?可以直说,不用客气。”

行者回答:“我从很远的地方来,想跟国王化缘珍宝,建造屋宅。”

国王听了,告诉行者:“没问题!你就自取一撮珍宝吧。”

行者取了一撮珍宝,走了七步,又将珠宝放回原处。

积宝成山的国王 布施后大获法益

国王疑惑地问他:“你为何要放回去呢?”

行者回答:“这撮珍宝变卖后,只够我建盖房舍而已,日后要再娶妻就不够用了,所以不如不取。”

国王一听,说:“这还不简单,那你就取三撮珍宝吧。”

于是行者取了三撮珍宝,走了七步后,还是回头将珠宝放回原处。

国王又问他:“你为什么又不要了呢?”

行者回答:“这三撮珍宝只够我娶妻,没有剩余的钱可以购买田地、奴婢、牛马,既然无法满足我的欲望,还不如放下。”

于是国王又应允他取七撮珍宝。行者走了七步,还是又退还回去。

国王再度询问原因,行者回答:“我娶妻后会生儿育女,子女从出生到嫁娶,一切所需难可计量,所以我决定还是不要罢了!”

国王听了,大方地说:“不要担心,我将所有的珍宝都布施给你,你就不需再为将来烦忧了。”

行者原本已要接受国王的供养,但想了想还是拒绝国王的好意,准备告辞。

国王疑惑地问:“你为何不接受我的供养呢?”

行者说:“本来我是想要乞取珍宝,好令生活充裕无缺。但我深入思惟,却发现人生苦短,万物无常,若是追逐财物,贪求五欲,妄计未来,只是徒增忧苦,一日比一日烦恼,还不如放下这些贪欲,精进修行,勤求佛道。所以我再也不需要任何珍宝了!” 

国王听了行者的话,心开意解,也愿意皈依佛教。

于是,佛陀恢复本貌,腾升虚空,现光明身相,为国王说了一首偈语——

虽得积珍宝,崇高至于天,如是满世间,不如见道迹。

不善像如善,爱如似不爱,以苦为乐相,狂夫为所厌。

积宝成山的国王 布施后大获法益

国王与大臣见到佛陀如此端严的光明瑞相,又听闻佛陀微妙的开示,法喜非常,纷纷求受五戒,当下即证须陀洹果。

看了这个佛经故事,我为这位婆罗门国王赞叹!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等五欲中,他的财欲非常轻,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财宝,一次次布施行者不同程度的财宝。

而恭闻了佛陀说法后,婆罗门国王真正懂得不执着财富,精进修行,勤求佛道的真谛。当下闻法,当下受益,即证初果罗汉。

反观我身边的部分同修,不但没有依教奉行、行善布施,反而陷在贪欲的泥坑里……

他们披着佛教徒的外衣,打着学佛的旗号,将庄严的坛场当成了他们传销的基地,肆无忌惮地将师兄姐们发展成“下线”,用虚幻的高回报侵蚀着那些道心不坚者,以谋取利益。他们的所作所为,就像是洒在地上的水银挥发着毒气,这哪是修行人? 

当今住世佛陀早在《解脱大手印》中列有128条邪恶见和错误知见。其中邪恶知见第十九条:“认利益大于佛法”。在我们个人的利益与佛法相对立的时候,你取佛法还是利益?如果你将利益看得高于佛法,你是邪恶知见。利益不能高于佛法,佛法是无上珍宝,宁舍生命不舍法。

然而在利益面前,这些披着佛教外衣的人早已忘记当今住世佛陀的谆谆教导。他们贪心使然,拉人头进行“财富大计”。随着一个个投资机构卷款消失,一个个传销机构被曝光惩处,这些可怜的盲从者才醒悟过来,但为时已晚,他们只能为自己的贪心买单。 

积宝成山的国王 布施后大获法益

佛弟子当知贪、嗔、痴为三毒,此三毒残害身心,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,为恶之根源,故又称三不善根。佛经上开示:“诸苦皆从贪欲起。”众生的欲望无穷尽,而物质的满足却有限量,所以贪欲的人往往会失望,结果就由贪转嗔,乃至结冤,种下恶因,结下恶果,最终演变成无边的痛苦。

想要身心清净,家庭幸福,远离苦恼,修行人不仅要布施度悭贪,而且要“熄灭贪嗔痴,勤修戒定慧”,这样才能早日获广大福德自在。

文/在路上

正见学佛